2023 消费如果真的不行,也别全赖经济原因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大幅变化,人们对 2023 年的经济有了明显的预期变化。其中消费作为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板块之一,也是讨论热度极高的。

在消费的这个问题上,目前大约有两种分析,一种是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放松,消费一定会大规模的反弹。另一种则是认为,由于过去 3 年经济形势,导致大家兜里没钱,就算有钱也不愿意拿来消费。

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论据,各有各的道理,我在这里也不想复述这些讨论,你去搜对 2023 年消费的预测能找到很多不同派别的文章。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另一种可能:比起宏观数据,微观层面的消费品创新停滞,可能更会影响消费意愿。

一个显著的问题是,相比媒体和分析师们更关心的“大宗消费”(车房)和“小宗消费”(餐饮服装等“烟火气”),“中宗消费”在过去几年的颓势很大程度上是自身不给力,难以甩锅到疫情和疫情导致的消费力不足上。

以智能手机为例,Android 手机(厂商)在 2020 年和 2021 年经历了噩梦般的两年,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大幅下降。在大部分关于手机市场的媒体分析中,都是从宏观影响角度去谈的,我怀疑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所有的市场分析师都在用 iPhone,从而完全忽略了 Android 手机在这两年发生的微观层面的灾难。

2020 年和 2021 年,由三星代工的火龙骁龙 888 和火龙骁龙 8Gen1 整整两代旗舰处理器在能耗比上是字面意义倒退的,这直接导致了使用高通芯片的两代 Android 智能手机在体验上的全面倒退。

我曾经在《没人买智能手机,也不能全怪消费者穷》这期播客中与白徵明讨论过这个问题。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尽管它们的总性能确实比前代芯片高了一些,但在一些对性能不那么高的场景下(比如抖音、微博、微信),发热反而会更高,发热超过一定程度就会降频,降频后的 888 和 8Gen1 则比前代芯片还卡。

尽管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普通消费者来说,手机使用什么芯片可能并不重要,甚至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手机用的是什么芯片的。但当他在 2021 年花 4000~5000 元买到一个新的旗舰手机,却发现在夏日的户外掏出手机扫健康码,比同事在 19 年买的手机还慢的时候,也会彻底颠覆他“买新不买旧”,“新的永远比旧的好”的朴素智能手机选购逻辑。

消费应用领域的创新在过去几年几乎是停滞的,不止在智能手机领域。

除了衣服、食物(包括餐饮)这种高频“小宗消费”之外,我们生活中的“中宗消费”集体告别了“从无到有”的消费阶段,进入了“坏了再换”的阶段。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几乎与互联网行业相同,是从增量市场转向了存量市场。

在这一点上,大宗消费如房产和汽车的命运可能反而比中宗消费要更好,毕竟 40 平米的房换到 80 平米的改善是明显的,结婚要买房仍然是刚需,摇不到燃油车号牌是刚需,从燃油车换到带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纯电车体验提升也是明显的。

但反观中宗消费品,也不用反观了……你就打开淘宝、京东、拼多多看看,在 1000-10000 元这个价位段,在不考虑钱的情况下,有什么商品是以前不存在的,突然出现的,缺能特别勾起你消费欲望的?几乎没有。

当然这个不考虑钱不是说你花别人的钱,有无限的消费能力,而是假定你手头不紧张但仍需要自己花钱的情况。

一个人,如果有了 2021 年发售的小米手环 6,他有理由在 2023 年换小米手环 8 么?

一个人,如果有了 2015 年发售的 352 X80 空气净化器,有什么刚需更新会让他再买一台 2022 年发布的 352 X66C 么?

一个人,如果已经买了 72 寸的电视,如果没换更大的房子,他现在有动力换一台 100 寸的吗?

一个人,如果在 3 年前装了全屋智能家居,他现在有动力把所有电器再升级一遍吗?

曾几何时,家电厂商试图通过将摩尔定律植入所有大型家电,来让大家电的更换周期从 5~10 年降到和智能手机一致的 18 个月。但从结果来看这种尝试是失败的,无论是被喷上热搜的智能冰箱,还是令人感到越来越厌恶的智能电视,智能化并不能显著提高人们在中宗消费上的更换周期,只会获得更差的口碑。

不可否认的是,疫情 3 年的经济形势确实让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此刻没有更多的钱拿来消费。但也让更多此刻有钱和即将有钱的人重新开始思考——嗨,我过去 3 年啥都没买,生活却并没有因此感到不快,原来我需要的东西早就齐备了。

除非经济好到所有人都“有钱烧的”,否则正常手头不紧张的人,也不会在这些品类上按过去的习惯消费了。在某种程度上,这恰恰是挨过饿的老一辈中国人所倡导的那种“勤俭节约”和“非必要不花钱”的传统美德的回潮。

这个思维认知的转变除了适用于手机、家电、数码这种中宗消费之外,也会在一些领域的小宗消费上有所体现,比如新零售。我曾在去年年末发过一篇即刻简单说了两句这件事——喜茶等新奶茶品牌的降价,意味着奶茶这个赛道再也回不到以前的客单价。

逻辑很简单,首先,“用鲜奶”和“鲜切水果”的新奶茶确实比以前用香精的珍珠奶茶成本高一些,但它的成本也没有那么高。新奶茶品牌之所以在 2017 年诞生以来到疫情前一直维持 30~40 元一杯的高定价,主要来自于初期产品定位的功劳——从喜茶开始销售的第一杯新奶茶就卖这么贵,这给消费者留下了“新奶茶就该这个价”的印象。

虽然理性的消费者会知道新奶茶从来不值这个钱,但我们也都知道根本没有什么理性的消费者这种经济学科幻群体。

因此,由定位理论锚定的产品价位一旦被品牌方自己打破,就再也不可能恢复了——原来用鲜奶调制的,放了鲜切水果的奶茶,也可以卖到 15 元一杯——消费者一旦有了新的认知,就再也不会接受 30 元一杯的奶茶了。

同理的还有 Tims 9.9 元的贝果和吉野家 13.9 元一份的单人餐。

但和上文提到的“中宗消费”比起来,“小宗消费”还好。因为餐饮、服装等“小宗消费”的创新门槛更低,不受应用技术发展停滞的影响。智能手机的停滞可以说是芯片和电池技术在上游的掣肘,XR 设备迟迟普及不了是显示技术没有突破。

但搞点新吃食,新时装,新游乐还是没啥难度的,实在不行,新网红打卡点还是可以批量复制的。

评论尸 的头像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信息增量,请:

喜欢作者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精选评论

  1. ciaorenard 的头像

    我很喜欢你的小说系列,请问后续还会写吗?

    1. 评论尸 的头像

      应该会,但很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