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的小米手环1代,用79元锁死了国产可穿戴设备

我一直是手环双持用户,一般是左手一个智能手表,右手一个运动手环。

在早些年,这个选择曾经是 Moto 360 + Fitbit,在 Fitbit 彻底退出中国之后,我将手环一侧切成了小米手环,到目前为止刚好用了小米手环的最近三代:5、7、8。最早还用过小米手环 1 和 2。

在小米手环 1 代发布之前,国内的智能手环一般对标海外品牌,当时的标杆有几个,分别是目前已经被 Google 收购的 Fitbit,放弃了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 Jawbone(做蓝牙音箱那个品牌),被手表品牌 Fossil 收购的 Misfit,还有 Nike 和 Adidas 当时也推出过运动手环后来逐渐放弃了。

这些海外品牌,无论是哪一个,其当年的基础款售价基本都是 99 美元起跳,也就是约合 700 元人民币。

对标这些国际品牌的国内品牌,自然也是在这个价位段上上下浮动,比如当时国内第一款支持无感运动自动识别(你跑步就自动开始记录跑步)的 bong 手环 1 代价格就高达 670 元人民币。在 2013 年,无感运动自动识别还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当年正在销售的几款海外智能手环的主推款均以这个功能为卖点,bong 的价格虽贵,但可以说是走到了时代的最前沿。

然后,小米手环 1 代在 2014 年以 79 元的价格屠杀了市场。

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直接将一个品类的价格抹掉一个 0 是非常牛逼的操作。以至于 bong 的 2 代价格直接跳水到了 99 元,并在几年后消失在了与小米的价格战中。

但这个操作的后果就是,如果你硬件的利润永远不超过 5%,那么怎么做后续的研发和创新呢?这几乎奠定了中国智能手无用十年的开始。

回顾过去的十年,小米智能手环在行业的每个关键节点上都落后国际同行 1~2 代。这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以小米的产品定位不去尝试最新的技术,而是等待传感器价格回落、工艺更成熟,以更低的价格服务更广的用户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小米智能手环似乎并关心行业内的领先者究竟为什么要添加这些传感器——或者用更白话来说。小米智能手环的设计思路似乎并未离开小米手机早期的路径——堆料,但难用。

智能穿戴设备在过去 10 年里的进步,传感器是其次的,或者说传感器的增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无论是 2015 年全天心率监测的的普及,2016 年上更高精度的心率传感器以满足 HRV 的监测,2019 年全天血氧监测的普及,2021 年以后心电图(ECG)功能的加入,都不是为了把一个移动的急诊检测科搬到用户的手腕上,而是为了更好的为用户提供运动、生活和健康的指导。

即便是小米也能理解用户计步不是为了计步,而是为了计算卡路里来衡量自己的运动量。那么血氧、心率、HRV、血氧、心电图、皮肤温度传感器理应也都是这个目的。在量化自我这个领域,用户更多需要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是什么。

比如佳明在这一领域表现的一直很好,你能够非常明确的从佳明的客户端上获得一个你今天是否应当继续运动的提示。Apple Watch 在这一领域也做的不错,你可以通过第三方 App 来分析你过去一段时间的心情以及身体的疲劳程度。

但研发这些与分析甚至是与运动科学相关的功能,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被小米手环赶出去的海外品牌在过去 10 年里,已经开始采取硬件付费+服务订阅付费的模式,甚至出现了纯订阅制的 Whoop——你订阅的是一年的数字化运动健康指导服务,手环是白送你的,只是提供这样健康指导服务的必要工具罢了。而这样的服务一年是 288 美元。

因为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运动及健康分析其实是一个非常前沿的领域,即便是在专业的运动学科和健康学科里,能大规模收集并对受试的数据与表现之间建立相关性研究,也是在可穿戴设备普及之后才实现的。而前沿领域的另外一个代名词,就是费钱。

在订阅付费并不成熟的国内市场,如果想搞运动健康分析,成本必然只能由销售硬件的一次性收入来承担。

华米应该是早早想明白了这一点,因此除了给小米代工的小米手环之外,自家的产品卖得都挺贵的。但有小米手环的价格在那拉着低线,不解其中缘由的普通消费者,谁又愿意多花钱买更贵的手环呢?

结果就是小米手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碾压式的冠军,但华米自身的发展却一直堪忧,一边是帮小米代工性价比最高但实用价值低的手环,另一边是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做高端自营产品,做出来还要和自己代工的小米手环左右互搏。

别的市场是老大和老二打架,把老三到老六打没了。在智能手环这个市场,是老大和老大的代工厂打架,把剩下的所有品牌卷没了。导致国产可穿戴设备在运动健康领域几乎是停滞不前,有点需求的都买 Apple Watch 和佳明了。

直到最近,小米和华米两者分手,小米手环 8 不再由华米代工和运营。

也是从小米手环 8 开始,小米手环不在支持连接之前由华米运营的 Zepp Life(原小米运动)App,很多人才意识到小米手环是传说中的“美丽废物”。

站在 2023 年的角度,小米手环 8 确实该有的传感器都有,除了这个价位几乎不可能的 ECG 之外,心率、血氧、多轴传感器都不少,甚至还增加了专门为跑者设计的跑步豆模式,能为跑步者提供步态追踪。

但如果你细用一下,就会发现小米手环 8 及配套 App 的设计者仿佛从不使用这款产品,只是做做QA,产品在跑就推出上市了。我就随便列一下我遇到的问题:

  1. 心率不准,和我的 Apple Watch 和 Galaxy Watch 相比运动心率相差甚远。并且我几乎可以确定这个是传感器调教问题,因为在不同运动中,小米手环 8 的心率测量准确度差异巨大:
    • 心率变动敏感性较差,具体表现为在力量训练和 HIIT 这种心率起伏较大的运动中,心率高峰期无法拉起,心率低谷期迅速落下。
    • 由于上一条原因,在心率波动不明显的运动中(如慢跑、骑车),会存在开头 5-10 分钟手环未能准确进入高心律模式的现象。即你的心率已经有 5 分钟维持在 120 以上了,但小米手环仍显示 90。而一旦它开始识别到 120 的高心律,那么就能一直准确的识别下去。
  2. 基于第一条,运动的热量消耗也不准了。
  3. 提供了运动负荷(EPOC)、元气值(取代PAI数值)、中高强度活动分和恢复时间四个用于指导“你今天是否应该运动”的指标,但神奇的是:
    • 手机端和手环端的运动负荷经常出现数据不一致。
    • 运动负荷、元气值、中高强度活动分和恢复时间,这四指导性指标完全打架,经常出现运动负荷良好,但提示我需要进行长时间休息(恢复时间),且元气值未达标的情况。
  4. 跑步豆模式要挂在鞋上使用,这意味着你要使用跑步豆模式就要牺牲它作为心率和血氧传感器的功能。
  5. 小米运动健康 App 的可视化做的“非常好”,以至于它只适合拿来看它预设的时间范围数据,比如1天、7天(周)、30天(月)。你要是小米手环的长期用户,想做些自己的数据对比分析,比如年对年对比、季节对季节对比,那会非常麻烦。而且必然的,这款App不支持数据导出。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心率不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小米手环 6 是没有的,从 7 开始,8 代相同。我见过的最专业的可穿戴评测博主 The Quantified Scientist测试小米手环 7 时对此有过更为详细的描述,应当是小米手环未能在心率测量中抵消肢体运动对传感器的影响导致的,在此不做更多赘述。

其实,如果传感器数据做准,小米自己真的做不了健康分析也不要紧。

毕竟,科技公司只需要做好和科技相关的事情,运动健康和医学分别都有各自专业领域的公司在负责。苹果 Apple Watch 的 HRV 检测也只是提供了简单的数据记录。但为什么小红书上很多人在阳过之后开始用 Apple Watch 的 HRV 做各种不同的分析,这是因为苹果上可以有 Welltory、Stress Face和心脏+这种专业的第三方 App 将数据转化为对用户有价值的指导。

之前,华米自家产品的数据,可以通过 Zepp 以 Andorid 标准的开放数据接口授权给其它健康和运动类 App 进行分析。这意味着如果你稍懂一些魔法,Google Play 上有许多海外的健康运动类 App 都支持连接华米(Amazfit)及8代以前的小米手环。

这种生态系统的操作,原本应当是小米的强项,毕竟小米至今仍是“世界上出货量和在用量最大的可穿戴设备”。但到了小米自研、自产、自运营的小米手环8,这个路径也撞上了南墙,除了小米官方的“小米运动健康”之外,没有任何 App 可用。

从元气值、EPOC、恢复时间以及跑步豆模式的加入来看,小米自己应该是有意识到直接把传感器怼给用户这个模式是有问题的。或者说,可能是在坐了十年的铁王座之后,遇到了华为手环这样的竞争对手,开始有了危机感。

但从目前来看,正如上面列的那些问题,小米手环8依然处于“浪费一个手部插槽”的水平,不值一买。

评论尸 的头像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信息增量,请:

喜欢作者

 

精选评论

  1. xiaojiad@acm.org 的头像

    现在手环国内有啥推荐的不?

    1. 评论尸 的头像

      华为会稍好一些,但好的有限。真想做量化自我,且省事儿还是Apple Watch吧。
      Android用户不怕麻烦就买海外版Galaxy Watch,需要配合非国行手机解锁wearos的全部功能。

  2. 阿哲 的头像

    捉个虫:
    1.这几乎奠定了中国智能手【环】无用十年的开始。
    2.问题在于,小米智能手环似乎并【不】关心行业内的领先者究竟为什么要添加这些传感器
    评论:
    我认为手环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就是一个能收手机信息提示的手表,顶多再用个地铁公交刷卡功能,作为专业的运动健身管理工具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对于它极低的售价面向的庞大用户群体来说),大部分人连开始规律运动都做不到,就更别说需要专业指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