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与农业人口的拮抗关系

2023 年,为了提振房地产市场,各地的相关政策频出。

其中最扎眼的一条是:

如果你用“农民 买房 政策”在搜索引擎里搜一下,就会发现从 2022 年开始,江苏、山东、甘肃等省份陆续都有地区推出针对农民进城购房的补贴或优惠政策。

当然,吸引农民进城买房并非这两年才有的政策,实际上是过去十年中央级各地方政府对“城镇化”这一宏观政策目标进行拆解后的一个主要KPI。最早嘛……最早可以追溯到《隐入尘烟》的结尾——2011 年冬。

不能因为目前有让农民接盘城市房地产的主观动因,就觉得这是把割韭菜的镰刀挥向了农民。君子论迹不论心,毕竟让更多人享受现代的、安全的、卫生的、便捷的城市生活是一个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但是,中国的所有生意仿佛都是流量生意一样,房地产市场现在也面临一个“流量问题”。

具体来说,在生育率下降,人口大盘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人口越多,农村人口就会越少,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数学原理。

那么,中国缺不缺农村人口呢?

从 2020 年开始,中国官方曾多次高规格的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从最开始消费端的光盘行动、反食品浪费法到后来被部分基层执行成“退林还耕”的保 18 亿亩耕地红线。

根据《文化纵横》上的一篇文章显示1,中国的农业劳动者在 2020 年已下降至 1.77 亿。也就是说,尽管根据七普数据,我们仍有 5 亿的乡村人口(50979万人2),但实际上在从事农业活动的只剩下 1.77 亿。

看上去,18 亿亩耕地红线对 1.77 亿农业劳动者,似乎是合理的。毕竟如果在平原地区,一个农民在基本农机的帮助下可以耕种 50 亩土地。但这其中有另外两个因素,实际让人地之间并不平衡:

  1. 中国的土地并不平整,许多在山地和丘陵地区,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在没有机器的帮助下进行精耕细作。
  2. 1.77 亿农业劳动者包含养殖与果木种植,并非全部投入了 18 亿亩粮食耕地的耕作。

解放后,国内长期实行的户籍双轨制,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市提供了永续的发展动力和基础保障。这一点几乎在国内的社科学术圈是共识,这有两个意思,其中前期是为城市发展提供廉价的物质(工业原料和食品)而后期则是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较为廉价的工业劳动力。

表面上看,户籍双轨制是将人与地理空间绑定,但实际上是将人与劳动分类绑定。因为在中国,土地也有其固定的属性,城市用地、基本农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等……一个人拥有农村户籍,意味着其无法长久的在城市中从事城市类型的工作,因为在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方面,他都不得不回到其户籍所在地去获取与户籍对应的社会福利。

我们都知道,在 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最初十年里,很多农民工的人生规划都是在大城市赚一点钱,然后回村盖房。这种人生理想,便是宏观制度在个人发展路径上的投影。

然而,让农民进城会彻底改变这种人生叙事,也改变了农业劳动力的基础结构。依照上文列出的数据,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规模从 2012 年的 2.55 亿下降到了 2020 年的 1.77 亿。而包括粮食在内的中国的农产品消费规模在这 8 年间却是在不断上涨的。

在 2012 年,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额是 1124.8 亿美元3,2022 年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额则为 2360.6 亿美元4,在十年间翻了一倍。无政府控价的粮油猪肉以外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水果等,在过去 5 年的价格涨幅,相比作为城市居民的各位读者也已经亲自感受到了。

可以预见,未来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少,随着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开始过城市生活,对农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释放,而相反的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将进一步减少。这是一对显著的矛盾。

农村无人种地的现象其实早在 2010 年前后就引发过舆论的注意,在 2014 年还引发过一次“辟谣”,比如《环球时报:担心没人种田是杞人忧天》这篇。但参考该文章作者贺雪峰的学术调研5,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用于证明农业人口充足的论据,依然是期望通过户籍制度把高龄农村户籍人口从城市绑回农村种田:

若无法从农村获得这个预期收入,他们就只能进城务工经商,不然,他们就成了当地人人瞧不起的懒汉。这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尤其是超过45岁的农民迟早是要回来的。他们年龄越大,对自己预期收入的要求越低,从城市务工经商的机会越少,这样就会有一个平衡点:在城市务工收入大致等于种自家承包地的收入,这个均衡点目前的年龄大约在55~60岁之间。

——《“无人种田”是不是真问题? ——基于江苏射阳的调研

然而正如我们开头所提到的,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的行动,以拯救房地产市场,并进一步挽救城市经济。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户籍人口彻底转变为城市户籍,他们再像以前那样回到乡村下地干活儿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

当然,从广义和长期来看,职业与户籍的解绑是必然趋势。而且,也并非无药可解。根据 2018 年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在当年已经有 1700 万左右的职业农民,其中也已经出现了部分非农户籍人口6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客观原因)或者觉得精神内耗不想在北上广深继续卷下去(主观原因),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城市人口以职业农民的形式回归乡村或至少是回归县城。毕竟在国内经济最繁荣的 15-16 年,在中产年轻人群体中最流行的 Gap Year 方式可是拿Working Holiday Visa 去新西兰帮当地农民摘樱桃和蓝莓。

既然这一代城市的年轻人普遍渴望田园牧歌,便让他们去乡村做职业农民就行了。既然老农们都想住上敞亮的大公寓,便让他们去城市住楼房好了。

唯一的问题是,未来的你我,吃得起 985/211 下岗博士亲手摘的蓝莓吗?

农产品价格上涨,似乎是个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在摩天大楼里种田的农民” by Bing 图片生成器
  1. https://mp.weixin.qq.com/s/a8Y8s0vRcferBXNhQHCjCg ↩︎
  2.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11/content_5605760.htm ↩︎
  3. https://www.moa.gov.cn/gk/jcyj/my/201301/t20130124_3206999.htm ↩︎
  4. http://wms.mofcom.gov.cn/article/zt_ncp/table/2022_12.pdf ↩︎
  5. https://news.bjd.com.cn/2023/04/10/10393246.shtml ↩︎
评论尸 的头像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信息增量,请:

喜欢作者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精选评论

  1. 刑辩人在路上 的头像

    中国的问题根子还是出在人太多上,长痛不如短痛,让崩盘来得再早一些吧

  2. joojen 的头像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要让一大部分农民城市化,或者叫做就地城镇化。当然,农村不会消失,也不会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因为中国的土地不是私有制,更有可能对标的是日本,保持农村一定的比例存在,国家给予补贴。大规模的农业现代化在有些地区无法实现,传统的村落形式依然会保留。规模化工业化其实在中粮海外的基地,新疆的兵团农场其实早就已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