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on 作为一种 Web 3 的可能

最近尝试了Notion AI,两次成功的体验,一次失败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都是做摘要,要把万字的汇报文件往下压字数,先选好在浓缩版里要出现的段落,直接让 Notion AI 缩写,然后配上一个让 Notion AI 写的全文摘要就行了。这项任务 Notion 基本能完成到 80% 左右。

失败的应用场景是我试着让 Notion AI 写一个评价 ChatGPT 的播客大纲,然后再让它自己回答,输出的全是车轱辘话,所以就不伤害听众了。

从当前的状态来看,Notion AI 仍然更像是一个完成度较高的辅助写作工具,但作为纯粹的机器写作工具完成度还较低。

生成摘要,缩写,扩写,写连接段是最擅长的,凭空写东西是比较费劲的。

但这让我重新提起了把个人所有的信息搜集汇总到 Notion 的念头。我此前已经把自己的书籍阅读记录挪到了 Notion 里。它的好处并非一个”私人版的豆瓣“,而是可以通过将电子读书笔记和划线句子直接导入到 Notion 得一个 database 中,实现后续的摘抄检索。

比如一本书有 40 万字,我看得过程中画了 2 万字的高亮线,看完之后将这些画线内容导入 Notion。久而久之,我就获得了一个私人的摘抄库。在进行任何主题的写作的时候,只要在这个单独的 database 中进行关键词检索,就能找到那些曾经认为值得引用的来源。

怎么讲,印象笔记那个“第二大脑”的概念,第一次让我感到切实存在。

书籍之外,过去几年我一直在用两个工具进行信息的输入和搜集,一个是被我当做单机版微博使用的 flomo,另一个则是用于收藏和划线文章用的 cubox。我使用这两款 App 的原因,主要是这两款 App 在信息接受与搜集上更优秀。

Flomo 能够快速启动,占用内存小,Mac 端有全局快捷键,能在任何有灵感的时候立刻把它记录下来。Cubox 的网页剪藏功能和微信公众号文章转发收藏功能,则可以更快速的把待读的文章记录下来,稍后再去阅读、分类和批注。

使用 flomo 两年以来,我累计记录了 472 条 memo,使用一年 cubox,我累计收藏了 405 篇文章。但我发现,即便是我在信息录入时做了比较详尽的分类和标签工作,但我利用这些沉淀信息的频次还是非常低的。

我需要一个像 Notion 那样,能进行更复杂增删改查的数据库来直接操作这些我所沉淀下来的知识。

嘿,您猜怎么着,这俩 App 现在都支持同步到 Notion 了。

这两款 App 的体验差不多,就是在你把它与 Notion 绑定之后,当你记录了新的 memo,或者是收藏了新的网页,会在 Notion 一个特定的 database 中自动更新一条记录。

通过这个,我可以实现在 Notion 中,对我完整的知识库进行搜索了,甚至还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筛选,比如只在 memo 里搜,只在收藏文章里搜,或同时在文章和书库里搜。当然,也可以筛选摘取的时间、来源、作者等等。

于是,现在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状态,就是我只用了这两个 App 的一小部分特定的前端,而整个数据托管和实际的后续操作都在 Notion 中完成。熟悉互联网行业的会知道这有个名词,叫“管道化”,意味着离被用户抛弃不远了。

Notion 最初是以取代印象笔记,或者说“下一代云笔记”的形式火起来的,但现在看来从最初它就没有想做笔记。Notion 作为一项网络服务,它填补的是互联网时代一项多年来缺失的品类——面向 C 端用户的可视化数据库。

为什么说是互联网时代的缺失呢?因为在前互联网时代这个东西是存在的,就是微软 Office 套件中相对冷门的 Access。

Access 给用户提供的是一个:带有良好前端的,可自定义界面的,可简易编程的,能实现增删改查的全功能数据库。

我还记得在大学的计算机课上,有作业让使用 Access 编写一个通讯录工具,以实现从一个友好的界面录入不同的联系人,这一过程是几乎不需要写代码的,只需要拖拖拽拽,将不同的文本框与对应的字段连接上就可以——这与 Notion 的操作何其相似。

但作为前互联网时代的 Access 对用户的使用门槛还是太高了,Notion 用 block 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可视化编辑和简单无代码编程的过程,实现了 Access 的线上还魂。你可以通过 Notion 轻易地做一个 CRM 系统,知识管理系统,GTD,Wiki,这是许多无代码平台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国产 Notion copycat 追着 Notion 走却总是追不上 Notion。因为大部分的 Notion copycat 还都想的是“我做一个笔记App,然后把数据库塞进去”,而 Notion 实际的方式是“我做一个数据库,最初以笔记方式呈现,之后还可以有无数种呈现方式”。

后者在不考虑性能的情况下,几乎可以实现用户所有的需求,和所有应用场景。因为,大部分互联网服务的本质都是增删改查的不同前端展示。

云笔记是,云文档是,网盘是,微博是,小红书是,B站也是。

你发布内容就是在数据库里增加内容,删除就是删除,修改就是修改,搜索、筛选、切换不同频道的内容就是查询。所有的互联网应用,无外乎是将一个远端的数据库,展示成不同的样子,以方便在特定的场景下“增删改查”。

这意味着,Notion 有潜力吞噬 Web 2.0 巨头的一切。

举个例子:

在 GDPR 生效之后,所有在欧洲从事业务的互联网巨头都上线了数据 Takeout 服务,以满足“数据可携权”的要求。但大公司的数据 Takeout 服务基本都是一种应付,比如以 Google 为例,你从 Google 下载的数据就是一个巨大的压缩包,里面以几乎原始数据的格式把你在 Google 那里的所有信息都包裹在内。

这样的数据包,对于用户自身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普通用户不经过数据清洗和编程的培训,根本不可能浏览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包,甚至连备份的意义都没有,因为连 Google 自己也不支持从这些数据包中还原一个账号出来。

比如你在互联网上搜索从 Google 导入到 Notion,就发现针对 Google 文档、Google 日历、Google 地图等已有现成的方案。

对 Facebook 来说,更明显一点,你无法直接将 Facebook 下载到本地,但可以转移到另外几个平台上,其中最接近个人完全持有的是导出到 WordPress,但 WordPress 的使用门槛对完全不懂计算机的人来说还是稍稍有些高的,尤其是在个人电脑的本地上使用,如果能导入到 Notion 就更好了。

但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意识到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所设想的场景,其实使得数据更集中化了——原本我的数据还分散在几个互联网巨头那里,但现在不是全跑到了 Notion 一家去了。

这也是我以及目前很多 Notion 使用者所担心的,Notion 作为一项数据库服务,它没有提供任何方便的数据迁移方式。如果你将自己的所有数据都存储在 Notion 里,那么你的数据安全也就高度依赖 Notion 的单点能力。

Access 虽然是微软的一款商业产品,但 Access 套件的本质是一个数据库管理工具,由这个工具所生成的数据库是用户完全可以自己持有的本地文件,只要遵循特定的协议去连接 Access 数据库,你可以在完全不使用微软技术的情况下继续使用你自己的数据库。

而 Notion 到目前为止不支持任何私有部署的方式,并且从官方的口径上看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迹象。这意味着,Notion 作为一种数据表达层协议,与其自身的数据库托管服务是完全不分割的。

我个人会觉得,将 Notion 作为一种数据表达协议去发布,是一件比 Notion AI 更有价值的事情。其可实现的路径也许可以参考 WordPress.comWordPress.org 。即在官方线上托管的版本中集成更多单点托管不可能实现的功能,如 Notion AI,如高性能的搜索查询,如更好的前端界面等。但应该有一种允许用户进行私有部署的开源版本,以帮助实现个人或小型企业的一种易用的数据库自托管。

如果 Notion 能够私有部署,然后搭配一个群晖,我是不是可以将我所有的个人数据进行自托管?

一种通用的数据表达协议,能够实现比现有的各类 Web 3 更 Decentralized 的未来。

因为对于很多数据来说,自托管才是唯一真正拥有数据自主的可能性。

评论尸 的头像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信息增量,请:

喜欢作者

 

精选评论

  1. mia 的头像

    非常棒的思路!作为同样使用flomo 和cubox的用户也常常会有一种写下的/读过的存不下来,往往打了很多标签也白费功夫的沮丧感。有没有兴趣后续分享一下个人具体的沉淀工作?

    1. 评论尸 的头像

      可以是可以的,但我其实是“不折腾派”,Workflow肯定不如少数派上的那些人完美。

  2. kel 的头像

    Apple books的读书笔记和划线句子可以直接导入到 Notion的一个database 中?想问问有没有弄类似你书库的教程推荐,想学会用

    1. 评论尸 的头像

      我其实电子书高亮导入 notion 这个过程是纯手动的,国内的几个常见的电子书App,包括微信读书、京东云阅读、当当云阅读和掌阅,都支持一键复制所有高亮笔记。然后贴进 notion 自己建的图书词条里就行了,反正一般也不会一天读完一本书,所以这个频次手动操作是完全OK的。
      但这个方法在 iBook 上好像是不行,根据这篇文章的说法,iOS 16 已经关闭了批量导出高亮标记的功能,唯一的方法是需要配合一款 Mac 上的付费软件 Kilb 才可以。

  3. SixRui 的头像

    同样在使用cubox和notion,cubox用来全平台的收藏,稍后读,notion只用来记录加工过的知识和产出。

    1. 深白色 的头像

      所见略同,我还专门发邮件给notion团队希望支持私有部署并愿意付费,得到的答复是没有这个计划,为此我忍痛放弃了notion,安心去折腾obsidian了,预计obd离ai加持也不太远了

  4. 驼鹿 的头像

    这么说想起更注重数据联通性的B端Salesforce了,背后就是兼容性够强的PaaS和各种平台的连接器

  5. exquisite 的头像

    朋友圈有人 notion 数据丢失,弃了,哈哈哈

    1. 评论尸 的头像

      有详情可以分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