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我读过的书中最值得记录的 5 本

这篇其实在两周前就写的差不多了,过去两周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开,家人陆续转阳所以一直拖到了真正的年根。

也是因为防疫的原因,其实今年看完的书比往年都多,想来明年不会有那么多了。2022 年我一共阅读了 54 本书,根据我个人的主观评分,有 11 本获得了 5 分,有 25 本获得了 4 分。

以下是完整的阅读列表:

其中我想要着重记录一下的有 5 本,分别是 《星星是冰冷的玩具》,《幸福之路》,《秋园》,《可能性的艺术》,《互联网人》。这五本书并非都是 2022 年出版,只是在 2022 年我首次读完。

《星星是冰冷的玩具》

作者: [俄] 谢尔盖·卢基扬年科

出版年: 2021-10-30

豆瓣评分: 8.3

对于所有只读过《三体》一个科幻作品的读者来说,《星星是冰冷的玩具》是扩展科幻阅读边界的最佳选择。因为在各种意义上,它与《三体》是完全相反的作品。

它重视人物描写,不将古筝行动、二向箔和智子那样的技术作为推动剧情的机械降神,它关注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它没有赋予生命和宇宙以升华的意义,反而是用比《三体》中更为严密的故事设定论证了宇宙的荒谬与毫无意义。

并且,《星星》与现在大众流行的几种样板戏式科幻也完全不同,它不是赛博朋克,也不是典型的太空歌剧。

与《三体》相比,《星星》没有将“技术”、“个体”与“社会”割裂开,而是将其是做一个整体看待。

在《星星》中,一种被称为“门”的道具(技术)给宇宙中的所有智慧生命体(个体)带来了绝对自由,进而发展出了“暗影制度”(社会)。

【剧透警告】

具体来说,“门”就是一个传送门,它会将穿过去的智慧生物传送到最符合他们内心愿望的星球,如果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星球,那么它会将拥有类似愿望的生物聚集在一起以便他们创造这样的星球。

而暗影则是由于无数穿越门的智慧生物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形态,身处其中的个体拥有绝对的自由,臣服于自己内心的欲望,并且尊重他人极端自由。暗影制度随门的扩散而扩散,因为门一旦在某个星球扎根,那么连“反暗影”的愿望也会获得门的回应,门会把那些渴望以战争形式反对暗影制度和渴望以战争形势镇压非暗影制度的生物传送到一个星球,形成一个战场。所有在那里参战的人,都是因为他们自己渴望战争,门回应了他们的愿望。

“技术”通过对“个体”的赋权,创造出了唯一的“社会”,三者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形成了真正无解的困局——你甚至无法真正的反抗新自由主义,因为新自由主义会包容你对它的抗争,并将集体主义矮化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

【剧透警告】

这一逻辑链条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和《身份政治》中描述的完全一致。

1997 年写成的《星星》,在对新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反思上与 2022 年的大热电影《妈的的多元宇宙》有相似的矛盾结构。两者都首先承认了在过去一段时间(虽然不是同一段时间)自由主义为现代社会人类每一个个体带来的空前自由和生活改善——每个个体皆可在一个较低的范畴内全知全能,因为在现代社会机会平等,个体自由,你有无数种可能性可以选择;但又同时表现了这种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将人困住的桎梏——你一旦选择了无数种可能性中的一种,便失去了那种全知全能。

在看完这本小说和《妈的多重宇宙》后,我试着用这个矛盾结构创作了两篇短篇小说,一篇叫《可能性的情人》,另一篇叫《你的价格》,读者反馈都还不错。

似乎证实了,当下的我们也在正在稳步进入这一矛盾结构之中。


《幸福之路》

作者: (英)伯特兰·罗素

出版年: 2021-1(首次出版 1947 年)

豆瓣评分: 8.9

幸福之路可以被视为理论梳理版的《瓦尔登湖》,如果你对《瓦尔登湖》中的描述感同身受,那么不妨在《幸福之路》中寻找一下答案与结果。

《幸福之路》整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不幸福的原因”另一部分是“幸福的原因”。对于生活在 2022 年的人来说,我们会震惊的发现其中“不幸福的原因”在历经本书出版后的 75 年竟然没有任何变化,导致我们当下人们不幸福的原因与本书出版的 1947 年几乎相同——竞争、无聊与兴奋、疲劳、嫉妒、罪恶感、受害妄想、舆论恐惧。

但这本书更令我震惊的是,《幸福之路》的后半“幸福的原因”在 2022 年几乎全部失效了,它分别是——兴致、情爱、家庭、工作、闲情逸致、努力与放弃。

在我们的社交网络和媒体舆论场里,每一种幸福因素都存在着一种反抗势力或质疑主义,尤其是在情爱、家庭、工作这三个在过去几百年里占据个体生活绝大部分的侧面,其社会建构都遭到了猛烈的批判。这种解构当然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当我们厌弃原生家庭,批判宗族制度,质疑恋爱脑的时候,是希望将个体从一个繁杂的具有压迫性的体系中释放了出来。

但有时,这种解构事与愿违,在个体层面的实用主义价值是完全相反的。舆论驱散了这些建构在个体精神上的麻醉剂,让个体意识到了恋爱、家庭和努力工作并不是幸福的(你们被PUA)了,但却对成体系的压迫仍然无能为力。

人们不再相信爱情与家庭,却被迫结婚。人们不再从工作中感到快乐,却被迫上班。

这是《幸福之路》后半段对当下的人毫无价值,但它作为一个整体却又值得一读的原因。我们能够看生活在 1947 年的英国人和当下 2022 年中国的中国人之间面对相似的社会状态(现代化基本完成)所折射出的不同社会心理。


《秋园》

作者: 杨本芬

出版年: 2020-6

豆瓣评分: 9.0

《秋园》是 2020 年年中出版的,在当年获得了豆瓣最佳图书。因为我不习惯读纸质书,所以直到它上了微信读书我才读到,确实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网上关于这本书的褒奖,主要偏向于女权或女性主义,其实这种评价氛围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这部作品在其它方面的光辉。会让某些对女权主义嗤之以鼻,或不甚关心的人忽略这本书。

在本书的自序中,作者写道:

我写了我的母亲梁秋芳女士——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比起女性,这本书的重心更在普通。

在某种程度上,本书以纯粹个人的视角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整个苦难史,除了不可多得的文学价值之外,它还补全了某些抽象苦难中的个体感受视角。人们在历史课本或大历史观中很容易读到那些“时代落灰”,但只有在《秋园》这样的书里才能读到这些落灰对于个体是怎样“一座山”。

本书的主人公秋园并不特殊,也不是某个群体的代表,甚至不是某种缩影。秋园——梁秋芳——就是一个普通人,但同时它也没有代表所有的普通人,她的所有经历是在那半世纪的普遍困境中独有的个人经历。

个人史是相对史观,不同的人生境遇会导致每个人对不同的宏观历史又完全不同的困境。而这种个人相对史观又会对宏观历史的评价产生影响。

这在历史上是如此,在当下也是如此。

一个因为封控政策破产流落街头的人和一个家中老人因感染新冠去世的人,永远不可能形成对新冠的统一评判。共同记忆只是一种虚妄,有的只是共同经历的不同记忆。


《可能性的艺术》

作者: 刘瑜

出版年: 2022-4

豆瓣评分: 9.1

和刘瑜上一轮大规模出圈,也就是 2009 年的《民主的细节》相比,仿佛换了一个人设。

因为《民主的细节》是专栏文章的汇集,所以看起来像是纯粹的“美国例外主义”,毕竟“细节”就是“例外”。而之后 2010 年出版的《送你一颗子弹》和 2013 年出版的《观念的水位》其实也大致是专栏文章的汇总,因此也给人以散乱不成体系的感觉。

在我看来,《可能性的艺术》是在公众领域,刘瑜第一次回到她自身的专业“比较政治学”去进行输出的作品。而事实上这本书也确实是她在看理想音频课程的书面化出版作品。

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实用主义的分支学科,相对于政治学的其它分支,它去意识形态的程度较高,试图将制度和政策当作纯粹的科学去进行“变量控制比较”。也因此,在比较政治学中,民主不一定全然是好的,独裁不一定全然是坏的,最终都要从“结果来看”。但历史和社会都无法假定,因此这种控制变量的比较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控制变量”,而只能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对细微的制度异同进行比较以考量不同的模式对最终的影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没有跳出社会科学的范畴,进入自然科学那般严谨的程度。

作为一本比较政治学课程的讲义,这本书是摒弃“屁股决定脑袋”去看当下各国政治的一部非常好的入门级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为了出版完全避开了中国,不仅没有以中国为主体建立一个章节,甚至连各个国家对中国的的“比较”都没有。按照我同事对这本书的描述是,“刘瑜老师仿佛在地球轨道上俯瞰人类文明的外星人,但这个俯瞰图里整个亚洲大陆东部都消失了。”

然而,这本书在 2022 年末遭到了一次下架迷局。

2022 年 11 月 20 日开始,这本书的实体版开始在各大电商平台下架。但截至 2022 年 12 月 15 日,这本书仍在微信读书中可以直接阅读。

考虑到微信读书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子书平台,因此不太可能是被相关部门“漏掉”。那么,唯一的可能是在此前印刷版本的《可能性的艺术》中出现了一个篇幅上很小,但官方不可容忍的“错误”。因而,不可修订的实体版被撤回,而在线版只需要在后台改几个字或一段就行。

由于我最初就是在微信读书中看完这本书,手里也没有实体版,因此也无法确定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但手中有实体书,并且有兴趣的同学,也许可以去对比一下微信读书版和你手里的版本,看看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互联网人》

作者: 沙梓社

出版年: 2022-4-1

豆瓣评分: 8.9

这本书以民族志的形式写了 8 个城市 20 多个不同层级互联网人的生活职业状态。

比起人如何在互联网中工作,它更像是“在互联网行业中工作的普通人的状态”。

这本书对于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来说,读着有趣,有助于跳开隧道视野(小厂员工看大厂,大厂员工看小厂)。但更大的作用是送给父母和长辈,对互联网行业零理解的人看完也能大致明白这个行业是做什么的,每个重要职位是做什么的,人处于什么状态,以及这个行业的一些文化特性。

这本书在豆瓣的评价有为有趣,有不少评论认为作者一定是互联网小白,很多非常浅显易懂的事情都要做幼稚的科普。但实际上,作者沙梓社是国内非常知名的 iOS 开发者,iOS 越狱圈子的骨灰级人士,从 2010 年开始做 iOS 开发,出版过两本 iOS 逆向工程相关的书籍,在辞职写作本书之前是蚂蚁金服高P。

有了这些身份背书,只能说明一点,书中对互联网行业黑话和各种常识细致入微的科普并不是因为作者不懂或为了凑字数,而是为那些此前完全不关心互联网的人准备的。这恰恰是我认为的本书最大的价值。

互联网行业内的人所熟悉的话术体系实际上只存在于一个非常狭小的圈层,按照此前工信部的统计,2021 年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只有 809 万(另一统计口径为 2018 年 1700 万)。并且该圈层相对封闭,很少有像《互联网人》这样的作品对外“翻译”、“解释”互联网行业里的个体的生活、工作、想法。

这实际上造成了互联网人与非互联网人之间非常严重的认知隔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们对互联网公司和行业的仇视。在有幸的旁观过一些平台企业举办的,试图与用户进行沟通抚平舆情的闭门会,让我认识到这种隔阂的危害——两者之间的冲突表面是利益冲突,实际上在利益冲突之前已经是话语体系的冲突,双方已几乎无法听懂对方的诉求。

这种危害现阶段还是对抽象的“大企业”和“大资本”的批判,但如果不加以重视,它将很快蔓延到在“大企业”和“大资本”中工作的个体的攻击,就像《叫魂》中那些冤案的受害者一样。

互联网行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完美,甚至是压榨用户的一面,但操纵系统的不是恶魔,而是另一个和一群活生生的人。正因为互联网人不是恶魔或天神,因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所迫和认知局限性,他们有平均水平的良知,但也有不自知和盲目的可能性。

但总得来说,《互联网人》是一本没有输出观点的书,它的落点是具体的人,互联网人首先是具体的人。


以上就是我今年最推荐的 5 本书,排名不分先后,也不保证对所有人都有价值。

在写这篇帖子的时候在即刻的读书会圈子发了个帖子。发现我今年的阅读轨迹,以及最终给出的评价和大众流行偏差还是蛮高的。可能是因为今年的整体状况让我十分厌恶任何形式的宏观叙事,重新开始关注个体与内心。

在我看来,一个因疾病带来的不确定的时代,研究宏观叙事不能带来更多的确定性,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自己,因此书写个体故事的优先级比书写宏观叙事重要得多。

不过总体下来,2022 年读书的效率还不是很高,找到值得一读的书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各位如果有好的方法可以分享一下。

评论尸 的头像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信息增量,请:

喜欢作者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精选评论

  1. l 的头像

    一开始也打算用Notion管理看过的图书,后来想想挺麻烦的,直接用豆瓣也挺好的。

    1. 评论尸 的头像

      如果只是记录阅读,我也不用notion。noion的好处是可以把电子书的阅读划线导入,然后相当于每本书的精华摘录进了一个私有的可搜索的数据库。

      1. Nicked 的头像

        可是 notion 现在的搜索不怎么靠谱,经常定位不到要检索的内容(中文)

        1. 评论尸 的头像

          如果是搜整个Workspace是不太行,但如果数据库前期切割的比较好,数据字段设置的合理,配合筛选就会很靠谱。

  2. 隐 的头像

    没想到评论尸也读了《消失的真实》。说实话,金观涛的《历史的巨镜》,和你的年度稿件可以对应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