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面归属于评论尸的一个收藏夹——浅度求索。
该收藏夹中专门收录由 AI 搜索产品回答的评论尸感兴趣的问题。所有内容均由 AIGC 生成,未经人工审计与修改,信息与观点可能存在过时、错误、不够准确。
问题:
深入研究史料与论文,像一个史学家那样解决这个问题:西红柿炒鸡蛋作为一道中餐菜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025 年 9 月 14 日
序言:一道“国民菜”的身世之谜
在中国,西红柿炒鸡蛋(或称番茄炒蛋)是一道超越了地域、阶层与年龄的菜肴。它或许是许多人味觉记忆的起点,是离家学子在异国他乡复刻的第一道家乡味,也是无数家庭餐桌上最温暖、最朴实的慰藉 1。这道菜色泽明亮,红黄相映;口味酸甜,开胃下饭;做法简单,丰俭由人。其深入人心的程度,使其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一道“国民菜”。人们普遍认为,这样一道家常、普及的菜肴,其历史必然深植于中华数千年的饮食文化长河之中,仿佛自古以来便与米饭相伴相生。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与人们的直觉相悖。当我们以史学家的严谨目光审视这道菜的构成元素时,一个深刻的矛盾便浮现出来。其核心食材——西红柿,并非中国原生作物,而是一个迟至明朝末年才远渡重洋的“舶来品”。更为关键的是,从它踏上中国的土地,到真正被中国人的味蕾所接纳,再到与鸡蛋这一本土常见食材在炒锅中相遇,中间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时光。西红柿炒鸡蛋的诞生,并非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传统,而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的现代烹饪创新。
这个悖论构成了本报告的核心历史问题:一道起源如此晚近、核心食材如此“年轻”的菜肴,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普及,并最终被赋予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代表“中国味道”和“家的味道”的文化符号?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寻找一个简单的发明年份。我们必须像考古学家一样,层层发掘其背后的历史土壤,追溯食材的全球传播轨迹,分析其在中国从观赏植物到食用蔬菜的观念转变,考察特定烹饪技术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成熟,并最终通过对文献与口述史料的严谨考证,锁定其诞生的关键时期与历史情境。本报告将遵循这一历史研究路径,深入剖析西红柿炒鸡蛋的身世之谜,揭示一道家常菜背后所蕴含的百年全球化、现代化与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食材的奠基
第一章:远渡重洋的“番柿”——番茄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认知 (17-19世纪)
西红柿炒鸡蛋的历史,首先是西红柿的历史。这颗红色浆果的旅程,始于遥远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早在公元700年,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就已经开始食用这种植物 3。16世纪,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殖民者将番茄的种子带回欧洲,开启了其全球传播的序幕 2。然而,番茄在欧洲的早期经历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它属于茄科植物,与含有毒生物碱的颠茄等植物同属一族,许多欧洲人最初对其抱有深深的疑虑,认为它有毒,因此长期将其作为一种新奇的观赏植物,种植在植物园和贵族庭院中,称之为“狼桃” 2。
番茄传入中国的时间,学界普遍认为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4。这一时期正值地理大发现之后,全球物种交换进入一个高峰期。番茄很可能是通过多条路径,如经由欧洲,或通过西班牙人殖民的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辗转传入中国 4。中国现存最早记载番茄的文献,是明末农学家王象晋于1621年所著的《群芳谱》。书中这样描述道:“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来自西番,故名。” 2。这一记载不仅清晰地描述了番茄的植物形态,更用“番柿”和“来自西番”两个关键信息,准确地指出了其外来物种的身份。
这种命名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历史证据。在明清时期,对于从海外引进的物种,中国人习惯于在其名称前冠以“番”、“西”、“洋”等字样,以表明其异域来源。例如,南瓜被称为“番瓜”,花生被称为“番豆”,红薯被称为“番薯”,辣椒被称为“番椒” 8。因此,“番柿”、“西番柿”,以及后来出现的“西红柿”等称谓,都深刻地烙印着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符号的最初身份 4。
然而,正如其在欧洲的遭遇一样,番茄在中国落地后的近三百年间,同样未能进入主流的食物体系。它被视为一种奇花异草,主要价值在于观赏。《群芳谱》中的描述画龙点睛地指出了这一点:“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 2。这句评价将其审美价值置于首位,完全没有提及任何食用价值。从明末到晚清,番茄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仅仅是文人骚客或富贵人家园林中的点缀,是一种被边缘化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植物。
这种长达三百年的“观赏期”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文化、农业和烹饪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中华饮食体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高度成熟且相对稳定的食材库与风味系统。对于一种味道酸甜、质地软烂的新奇蔬果,传统的烹饪体系中并没有为其预留现成的位置。它的风味特征与当时主流的烹饪技法和味觉审美存在一定的隔阂。其次,早期引进的番茄品种可能产量不高,果实较小,且未必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的气候和土壤,作为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远不如已经在中国广泛种植的传统蔬菜。最后,欧洲人关于番茄“有毒”的观念,虽未在中国文献中找到直接证据,但这种疑虑很可能伴随着植物的传播而流传,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其“可观而不可食”的印象。因此,在缺乏明确的食用需求、成熟的烹饪方法和可靠的农业推广的情况下,番茄在中国经历了长达三个世纪的沉寂,静静地等待着一个社会观念和物质条件都发生剧变的时代。
第二章:从观赏到食用——晚清至民国初年的观念转变与农业推广
番茄在中国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晚清与民国之交。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的冲击不仅带来了船坚炮利,也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和饮食习惯。正是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番茄从观赏植物走向食用蔬菜提供了决定性的契机。
这一转变首先是由外部需求驱动的。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大批西方外交官、商人、传教士和侨民进入中国,并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形成了聚居区。他们的饮食习惯与中国人迥异,番茄作为西餐中的重要食材(如沙拉、汤、酱汁),成为他们的日常需求 10。为了满足这个新兴的、利润可观的利基市场,一些头脑灵活的中国农民开始在城市近郊尝试种植番茄,并将其出售给西餐厅、外国侨民家庭以及一些追求时髦的中国上层人士 10。这种由市场驱动的“自下而上”的传播,虽然范围有限,但却是在中国将番茄作为商品化蔬菜种植的开端,它打破了番茄“只能观赏”的传统认知。
与此同时,一股“自上而下”的推动力量也在形成。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开始推行“新政”,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师夷长技以自强”。农业改良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清政府效法欧美,在各地设立了“农事试验场”,旨在引进和试验外国的优良农作物品种,以期振兴实业 9。北京动物园的旧址,便是当年京师农事试验场的所在地 9。在这一背景下,番茄作为一种重要的西洋蔬菜,被官方正式引进、试种和推广。这些农事试验场不仅引进了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新品种,还通过发布报告、举办展览等方式,向社会普及番茄的种植技术和食用价值。这种由国家力量主导的制度化推广,为番茄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奠定了科学和技术基础。
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交汇作用下,番茄的社会认知度迅速提升。反映在语言上,便是其称谓的逐渐稳定和普及。尽管“番柿”的叫法古已有之,但更现代的称谓“番茄”和“西红柿”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并流行开来。考证显示,“番茄”一词最早可能出现在1830年代的一本洋泾浜英语词汇手册中 4。而“西红柿”一词,则明确出现在晚清官员张德彝1868年的出使日记《欧美环游记》中,他记载道:“合众人(即美国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 4。到了1884年,《玉田县志》中也出现了“西红柿”的记载 4。这些新名称的出现和固化,标志着番茄的植物学身份和社会身份在中国得到了新的确认,它不再仅仅是来自“西番”的奇珍,而是逐渐成为一个可以被清晰指认的、进入日常话语体系的蔬菜。
由此可见,番茄在中国的食用化进程,并非一个单一线性的过程,而是沿着两条并行且最终交汇的轨道展开的。一条是以外国侨民社区为核心的城市消费市场驱动的“自下而上”的商业化路径;另一条是以国家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化推广路径。到了20世纪20至30年代,这两条路径的合力效应开始显现:城市居民对番茄的认知度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开始形成;同时,农业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番茄的供应量和可及性大大增加。至此,番茄终于摆脱了长达三百年的观赏植物身份,真正作为一种新兴的食材,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为一道全新菜肴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第二部分:菜肴的诞生
第三章:烹饪技艺的成熟与食材的交汇——“西红柿炒鸡蛋”诞生的社会与技术前提
一种新菜肴的诞生,并非仅仅是食材的简单相加,它需要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烹饪技术前提的支撑。西红柿炒鸡蛋的出现,正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当一种新兴的食材(西红柿)与一套成熟的烹饪体系和一种普及的平民食材(鸡蛋)相遇时的必然产物。
首先,成熟的烹饪技术是这道菜得以存在的基础。中华烹饪技法博大精深,而“炒”(stir-frying)无疑是其中最核心、最普及的一种。这种使用旺火、热油,在短时间内快速翻炒食材的烹饪方式,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到明清时期已经高度成熟 9。炒的优点在于效率高、速度快,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鲜嫩口感和营养成分,同时对燃料的消耗也相对较少。这种技术特点使其完美地适应了从餐馆后厨到普通家庭厨房的各种环境。当西红柿作为一种新食材出现时,中国厨师和家庭主妇们最先想到的、最符合烹饪直觉的加工方式,自然就是将其纳入既有的“炒菜”体系中。可以说,无“炒”之技,便无西红柿炒鸡蛋之形。
其次,平价而易得的搭配食材是菜肴普及的关键。鸡蛋,在中国长久以来都是最常见、最亲民的蛋白质来源之一。与需要专门饲养和屠宰的禽畜肉类相比,鸡的饲养门槛极低,农户普遍在房前屋后散养几只,便可获得持续的蛋类供应 12。在城市中,也存在着成熟的蛋类销售网络 12。因此,鸡蛋是一种跨越城乡、贫富差距的“国民食材”。炒鸡蛋本身就是一道历史悠久的家常菜肴 13。当价格逐渐亲民化的西红柿进入市场时,它所面对的潜在搭配对象中,鸡蛋无疑是成本最低、获取最易、烹饪最简便的选择之一。这种“新潮”与“传统”、“昂贵”与“廉价”的结合,极大地降低了新菜肴的尝试门槛。
最后,活跃的城市餐饮文化成为了创新的催化剂。20世纪20至30年代,以上海、北京、广州等大都市为中心,中国的城市餐饮业空前繁荣。这些地方不仅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前沿,也成为了烹饪实验的“反应皿”。一些思想开明、勇于创新的厨师,开始尝试将西式食材融入中式烹饪,创造所谓的“中西合璧”菜肴 10。早期的尝试往往比较直接,比如模仿西餐的做法,使用番茄酱来烹制“番茄虾仁”等菜肴 10。这种初级阶段的融合,虽然尚未完全摆脱西方烹饪的影子,但它标志着中国厨师已经开始主动地探索番茄在中餐语境下的可能性。正是在这种不断试错和改良的氛围中,一种更符合中国味觉审美和烹饪习惯的组合方式——将新鲜番茄与鸡蛋直接同炒——得以被构想和实践出来。
从烹饪逻辑上看,西红柿炒鸡蛋的诞生几乎是一种必然。这道菜完美地解决了中式家常菜的几个核心诉求。第一,它符合“一荤一素”搭配的原则,鸡蛋提供蛋白质,西红柿提供维生素和纤维。第二,它色香味俱全,红黄相间的色彩极具视觉吸引力,酸甜咸鲜的复合口味非常开胃下饭。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西红柿在加热后会自然出汁,形成浓稠的汤汁。这一特性解决了许多家常小炒需要额外勾芡才能使菜肴“挂味”的问题。它自带酱汁,能与鸡蛋和米饭完美融合。因此,当所有前提条件——一种普及的烹饪技术、两种廉价易得的食材、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都准备就绪时,西红柿与鸡蛋在炒锅中的相遇,便不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而是一个合乎逻辑、水到渠成的烹饪解决方案。
第四章:雏形与确立——20世纪20至40年代的文献与口述史考证
要精确地追溯西红柿炒鸡蛋的诞生时间,我们需要借助文献与口述史料进行交叉考证。综合现有证据,一个清晰的时间线逐渐浮现:这道菜肴的雏形很可能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城市餐馆中出现,并在40年代基本定型并开始进入家庭 10。
在这一考证过程中,“反面证据”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著名作家、美食家老舍先生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键的时间锚点。1935年,老舍在北京写下了《西红柿》与《再谈西红柿》两篇散文 10。在文章中,他详细描述了当时北京人对西红柿这种“洋玩意儿”的看法,提到郊区农民种植西红柿主要是为了卖给西餐厅,而普通人的吃法不外乎生吃或加糖凉拌,并坦言自己吃不惯那股“生青气”。值得注意的是,老舍在专门讨论西红柿的文章中,列举的唯一一道熟菜是基于番茄酱的“番茄虾仁”,却对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只字未提 10。对于一位对生活观察入微且热爱美食的作家而言,这种沉默极具说服力。它强烈地暗示,至少在1935年的北京,西红柿炒鸡蛋还远未成为一道为人熟知或普遍流行的菜肴。
那么,确切的“正面证据”又在何时出现?答案来自另一位文学巨匠汪曾祺先生的回忆。抗日战争期间,汪曾祺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求学(1938-1946)。昆明作为战时中国的“大后方”,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学生和普通民众,成为一个文化与信息的交融中心。数十年后,汪曾祺在回忆录中清晰地记述了当年在昆明小馆子里吃到的西红柿炒鸡蛋。他的描述生动而准确,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菜肴别无二致:“炒鸡蛋,把西红柿切成块,同炒,……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也还好看。” 10。这段文字是目前所能找到的、关于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最明确、最可靠的早期文字记录。
将老舍的“沉默”与汪曾祺的“记忆”并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键的推论: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从默默无闻到基本定型,其关键的孕育和发展期,很可能就发生在1935年至1940年代初的这短短数年间。而抗日战争的爆发,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灾难,却在客观上成为了这道菜肴传播与定型的“加速器”。
战争导致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内部人口迁徙。大量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对西式生活方式有所接触的城市居民,被迫内迁至昆明、重庆等西南内陆城市。他们不仅带去了资金、技术和知识,也带去了新的饮食观念和烹饪技法。在战时物资相对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变得更为实际:要便宜、要营养、要快捷、要下饭。西红柿炒鸡蛋完美地契合了所有这些要求。它使用的西红柿和鸡蛋在当时的西南地区相对容易获得,制作过程简单快速,味道又足以刺激食欲,补充能量。因此,这道菜很可能在昆明这样汇集了天南地北口味的战时“熔炉”中,被不同地区的厨师和家庭不断改良、实践,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标准化的、被广泛接受的烹饪范式。当战争结束,这些内迁的人们返回各自的家乡时,他们也将这道菜的食谱和味觉记忆带向了全国各地,为其在战后的迅速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汪曾祺先生的个人记忆,因此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文学片段,它更是一个珍贵的历史快照,捕捉到了这道“国民菜”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瞬间。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以下表格将关键的历史节点进行了梳理:
表1:西红柿及其菜肴在中国的关键历史节点
时期 | 年份 (约) | 关键事件/文献 | 主要认知/状态 | 相关史料 |
明万历 | 1573-1620 | 番茄经由海路传入中国。 | 外来物种,名称多为“番柿”、“西番柿”。 | 4 |
明天启 | 1621 | 王象晋《群芳谱》首次明确记载“番柿”。 | 观赏植物,强调其“最堪观”的审美价值。 | 2 |
清道光 | 1830s | “番茄”一词在洋泾浜英语词汇手册中出现。 | 名称开始演变,食用价值仍未普及。 | 4 |
清同治 | 1868 | 张德彝《欧美环游记》记载美国人食用“西红柿”。 | “西红柿”名称出现,国人开始记录其食用方式。 | 4 |
清光绪 | 1884 | 《玉田县志》记载“西红柿”。 | 名称在地方志中出现,认知度有所提升。 | 4 |
晚清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各地设立农事试验场,引进和推广番茄等西洋蔬菜。 | 从观赏到食用转变的关键期,官方开始推广种植。 | 9 |
民国 | 1920s-1930s | 西红柿炒蛋开始在城市餐馆中出现。 | 菜肴雏形期,主要在餐馆中进行烹饪实验。 | 13 |
民国 | 1935 | 老舍在散文中详谈西红柿,但未提及西红柿炒鸡蛋。 | 反面证据:表明该菜在北京等大城市尚未普及。 | 10 |
抗战时期 | 1938-1946 | 汪曾祺在昆明吃到并清晰描述了西红柿炒鸡蛋。 | 正面证据:表明该菜已基本定型并开始流行。 | 10 |
民国 | 1940s | 西红柿炒蛋的食谱开始进入中国家庭。 | 开始从餐馆走向家庭,进入家常菜序列。 | 13 |
第三部分:经典的形成
第五章:走向全国餐桌——建国后的普及与文化符号的形成
尽管西红柿炒鸡蛋在1949年之前已经诞生,但它真正从一道新潮的、带有地域性的菜肴,演变为遍布全国、无人不晓的“国民菜”,主要是在20世纪后半叶完成的。这一过程的背后,是国家农业政策、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心理建构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保障人民的“菜篮子”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国家通过一系列农业政策,大力推广蔬菜种植,番茄作为一种高产且营养丰富的蔬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番茄的种植彻底摆脱了季节和地域的限制 5。过去只有在夏秋季节才能吃到的蔬菜,逐渐实现了全年供应;过去主要在北方和城市郊区种植的作物,也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铺开。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产量的飞跃式增长,番茄的价格也随之大幅下降,从一种略带“洋气”的新式蔬菜,变成了普通百姓家中最寻常、最廉价的食材之一。这种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是西红柿炒鸡蛋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最根本前提。
在社会经济层面,这道菜的内在属性完美地契合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需求。首先,它经济实惠。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水平有限,西红柿和鸡蛋是当时能够获得的最廉价的蔬菜和蛋白质来源之一,二者的组合能以最低的成本烹制出一道像样的菜肴。其次,它营养均衡。在副食品供应尚不充裕的年代,这道菜能同时提供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改善国民营养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再次,它简单易学。烹饪过程无需复杂的刀工和火候掌控,也不需要特殊的调味品,使得这道菜的制作门槛极低,成为家庭主妇乃至烹饪新手都能轻松掌握的菜式。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它味道鲜美、“下饭”。酸甜的口味能够有效刺激食欲,浓郁的汤汁非常适合搭配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这对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热量来源的饮食结构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随着这道菜在物质层面的普及,一场深刻的文化建构也在悄然进行。西红柿炒鸡蛋逐渐超越了其作为食物的物理属性,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最终演变为“家的味道”的代名词。这一文化符号的形成,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的发明”。正如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指出的,许多我们看似古老的“传统”,实际上是在近代为了满足新的社会和文化需求而被创造出来的。西红柿炒鸡蛋的文化封圣过程便是如此。
在快速的社会转型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传统的大家庭结构逐渐解体,人们与故乡的联系变得日益疏远。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需求,即寻找能够凝聚集体记忆、承载共同情感、象征稳定与温情的文化符号。西红-柿炒鸡蛋,因其在全国范围内的超高普及率和与家庭烹饪的紧密联系,成为了承载这一需求的完美载体。它几乎是每个离家的人都曾在母亲手中品尝过的味道,是连接个体与家庭、记忆与情感的味觉纽带。
现代媒体的传播则极大地强化了这一文化建构过程。例如,几年前一则广为流传的银行信用卡广告,讲述了一位初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为了在朋友聚会上做一道中国菜,半夜求助远在中国的父母,学习制作西红柿炒鸡蛋的故事 1。这则广告精准地触动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它将这道菜与亲情、乡愁和跨越时差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文化符号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通过这样的叙事,一道诞生不足百年的现代菜肴,其晚近的、源于全球交流的历史被有意无意地淡化,而其作为承载中华传统家庭温情的象征意义则被无限放大。它不再仅仅是一道菜,而是一种情感的仪式、一种身份的确认。
结论:一道菜肴里的百年社会变迁史
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西红柿炒鸡蛋并非一道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菜,而是一项诞生于20世纪的现代烹饪发明。它的历史轨迹清晰地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剧烈变迁。其故事始于明代万历年间,一颗来自美洲的红色浆果以“番柿”之名登陆中国,却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里,仅仅作为一种园林中的观赏植物而存在。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风东渐、国门洞开的时代背景下,由外部市场需求和内部农业革新合力推动,番茄才完成了从观赏品到食材的身份转变。
这道菜肴的真正孕育,发生在20世纪20至40年代的城市餐馆中,那是一个充满实验精神和文化融合的时期。最终,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熔炉中,它得以定型并开始传播,由汪曾祺等一代知识分子的亲身经历为其留下了可信的时代见证。1949年之后,伴随着国家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普及,西红柿实现了大规模、跨季节的生产供应,这道菜肴才真正具备了走向全国亿万家庭餐桌的物质基础。凭借其经济、营养、便捷和美味的特性,它迅速成为中国人的家常便饭,并最终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升华为承载着亲情、乡愁与身份认同的“国民菜”。
西红柿炒鸡蛋的身世史,是一部浓缩的百年社会变迁史。它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全球化的故事:一种外来物种如何跨越重洋,被一个古老的文明所接纳、改造,并最终被彻底本土化,以至于人们几乎忘记了它的异域出身。它也深刻地揭示了“传统”的动态演变本质,证明了我们今天所珍视的许多“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古代遗产,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而被不断创造和再定义的。从无人问津的“番柿”,到万人追捧的“国民菜”,西红柿炒鸡蛋的非凡旅程,不仅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一抹亮色,更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独特而生动的微观视角。它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适应性与创新能力,能够在与世界的持续互动中,不断丰富和重塑自身的文化内涵。
引用的著作
- 【舆论+】一盘“番茄炒蛋”搅热朋友圈,有人泪目有人骂,你呢?,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69881
- “红”遍地球:番茄的跨洋之旅 – 光明网,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s://news.gmw.cn/2024-01/18/content_37095060.htm
- 从有毒的奇花异草变成风靡全球的食材,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s://www.fao.org/newsroom/story/The-journey-from-poisonous-curiosity-to-popular-ingredient/zh
- “番茄”“西红柿”考,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www2.kansai-u.ac.jp/shkky/wakumon/no-35/03huanghq.pdf
- 上海植物园,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s://www.shbg.org/sites/zhiwuyuan/InfoContent.aspx?ctgId=2aa13abc-c695-4556-b0b7-044dbfefdafc&infoId=e000a3c3-40ff-4fd5-819c-308d129523cc
- 西红柿炒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95%AA%E8%8C%84%E7%82%92%E8%9B%8B
- 番茄從哪裡來?又有哪些常見迷思? – 科技大觀園,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08fde3a7-6b1a-427f-a7b4-460663f62cda
- 洋芋、番茄、胡萝卜——作物名称中的历史“年轮” –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s://www.hubei.gov.cn/jmct/jcwh/csfy/202206/t20220628_4195153.shtml
- 2024年01期 – 中国国家地理网,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www.dili360.com/ch/mag/detail/938.htm
- Alvin Choi – Noodles on the Silk Road – ScholarBlogs,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s://scholarblogs.emory.edu/noodles/author/jcho322/
- 汉语方言里的西红柿The Names of Tomatoes in Chinese Dialects – 汉斯出版社,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s://image.hanspub.org/html/3-2910203_18424.htm
- 近代蛋业对外贸易与农家经济:以养鸡业为中心的讨论(1912-1937),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s://www.lishiyushehui.cn/work/default/download?attachment_id=151
- Chinese Tomato Egg Stir Fry – The Spice of Life Farm, West Side Rd …,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s://thespiceoflifefarm.com/chinese-tomato-egg-stir-fry/
- 西红柿炒鸡蛋的发明者竟是末代皇帝溥仪?, 访问时间为 九月 10, 2025,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784824